玉米周年连作体系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结构及作物产量的长期影响

张 勇 ( 甲马营镇人民政府 )

https://doi.org/10.37155/2811-0617-0409-30

Abstract

本研究探讨了玉米周年连作体系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结构及作物产量的长期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东北 黑土区和黄淮海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发现免耕覆盖(NT)和深松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稳定 性以及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具有显著改善作用。相较于传统翻耕(CT)模式,NT和深松模式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优化 土壤结构,进而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另外,轮耕模式结合了不同耕作方式的优点,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 境可持续性。本研究为玉米周年连作体系下耕作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Keywords

玉米周年连作;耕作模式;土壤结构;作物产量;长期影响

Full Text

PDF

References

[1]杜国明,姚鑫,臧雷振.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及其
影响因素[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5,33(4):646-
655.
[2]张凯,宰松梅,仵峰,等.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水
分入渗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2(009):053-054.
[3]孔兆飞.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
报,2024,30(6):73-76.
[4]陈晓.刘强.张磊.不同间作比例对小麦与玉米产量及
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2020,32(2):120-126.
[5]迟涛德.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科技新进展研
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106-108.

Copyright © 2025 张 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ublishing time:2025-09-30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