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ditorial Board

主编

东南大学

周琦,建筑士,现大学建筑历向博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纯粹建筑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建筑哲学和设计方法论,其目标是为当今和未来建筑学的发展提出根本性的理论和路线及操作策略。从中西建筑文化,历史,技术等层面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现任省市专家,国际建筑科学院(IAA)特聘教授;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AIA);世界遗产保护协会(ICOMOS)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国家科技部、住建部、教育部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文物局专业技术委员会理事、南京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除从作外地、司担任战略作。荣获米兰国际设计奖—建筑类金奖、首都第十九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优秀方案奖、2016中国最佳高层建筑奖、第十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副主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俊峰,博士(博士后),教授。2019年荣获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西澳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专业委员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检测与修补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损伤断裂机理、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设计理论与技术、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基础研究计划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基金项目。受邀参与3部省级地方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以第1著者出版专著2部;以第1及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3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11项排名第1);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国内外知名期刊:ACI Structural Journal、ACI Materials Journal、Composites Part B、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Ocean Engineering、Computers and Concrete、Structural Concrete、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中国公路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工程力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水力发电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审稿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严永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理事/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室内照明专委会副主任、重庆照明学会副理事长;曾获聘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健康照明” 团队带头人。主持完成城市照明规划及建筑室内外照明设计逾百项、建筑/室内设计若干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10余项。主持的项目获中照照明奖13项,北美照明工程协会IES3项。主编地方规范2部、导则2部,参编行标、地标5部。参编教材3本,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专利授权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项。致力于健康照明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将照明艺术及最新照明科技与相关医学科技、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融合,在跨界合作中探索新的城市照明理论与方法,深度演绎照明艺术。



编委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唐文哲,现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位分委会委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专委会副主任,《项目管理技术》编委。1992年至2000年在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从事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工作。200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住建部、教育部、中国电建集团、中水对外公司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委托的多项工程管理研究项目。在伙伴关系理论、EPC项目管理、绿色建筑、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工程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流域水电开发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评价理论、激励机制和合作风险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Renewable EnergyEnergyEnergiesSustainabilityNatural HazardsEnvironmental HazardsWater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Complexity;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系列期刊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ASCE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ASCE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ASCE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ASCE;其他国际期刊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等。出版了《国际工程EPC水电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工程标准体系与标准应用》和《大型水电EPC项目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等专著。研究成果广泛应用我国大型企业国内外工程管理,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詹庆明, 男,1964年9月生于福建永安,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担任国际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应用(CUPUM)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上海市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湖北省建设行业咨询专家,英国学术期刊《Construction Innovation》编委和10余份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詹庆明教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2项,主持和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WB)贷款,全球环境基金(GEF)及亚洲开发银行(ADB),中荷合作,欧盟第七框架,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香港研究基金(RGC),武汉、深圳、天津、广州、西安、福州、珠海、漳州、襄阳、赣州等城市政府研究和规划项目等70余项,获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次(1991年,1995年);武汉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省部级教学优秀奖三等奖(1993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020年),福建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19年),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次(2005年,2015年),福建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次(2015年,2017年),武汉市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15年),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全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先进工作者(1997年),中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2005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2018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19年起);主编《Comput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Smart Cities》(瑞士斯普林格出版社,2019年),《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地理信息与决策支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英文博士专著《A Hierarchical Object-Based Approach for Urban Land-Use Classific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荷兰海牙CIP-DATA KONINKLIJKE BIBLIOTHEEK出版社),出版教材《城市遥感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等8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唐孝祥,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建筑美学》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专家兼专家小组召集人广东省房地产协会咨询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专家委员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风景园林学科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东莞市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建筑美学/风景园林美学/岭南建筑理论主持完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建筑美学十五讲》等12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获全国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济大学

孙彤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副院长,教授,博导;奥地利维也纳工大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节能规划专项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国内高校第一个城市设计新专业创办者、专业负责人。主持城市设计领域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十三五绿色建筑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将绿色建筑与城市设计相结合,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是活跃的从业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有多项设计获国家和地方规划和建筑设计奖。主持的2022杭州亚运会亚运村城市设计项目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设计奖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奖。

Politehnica University of Timișoara

Viorel Ungureanu is Professor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at the Department of Steel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Renewable Energy of the Politehnica University of Timisoara. He is also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Laboratory of Steel Structures of the Romanian Academy, Timisoara Branch. He is engaged in teaching at both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level and is a Ph.D. supervisor.

His main research area is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with particular expertise in steel structural members and systems,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es,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tability,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s. He is the chairman of TC14 for Sustainability and Eco-Efficiency of Steel Construction and a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s the TC7 for Cold-formed thin-walled sheet steel in buil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for Constructional Steelwork (ECCS), and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COST CA 20109 action: “Modular energy island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d the COST C25 action: “Sustainability of Constructions - Integrated Approach to Life-tim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重庆大学

钟轶峰,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5月生,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重庆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固体结构力学(复合/智能/多功能结构)、微观力学(复合/智能/功能材料)、柔性多体动动力学以及多尺度建模等)。现就职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道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美国ASCE会员、AIAA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结构工程学会会员、重庆市工程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重庆政府采购专家库专家、重庆建委安全专家库专家、重庆智慧小区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和国内EI期刊审稿人。200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项目的资助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2363、51279218、 5107837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1M500657)、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17jcyjBX0003)和一般项目2项、重庆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DJZR1000017)等各类项目8项。在复合\智能\功能梯度材料及结构多尺度理论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完成多项研究成果,并提出多项原创性思想,部分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国际复合材料顶级期刊《Composite Structures》(二区,IF=3.321)、国内《振动与冲击》、《桥梁建设》、《工程力学》、《复合材料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与力学》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及录用了论文20余篇,其中境外SCI收录12篇,EI核心收录15篇。

重庆大学

杨柳,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与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科院建设部山地区域与城镇环境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区县(云阳)首席规划师,重庆市、贵州省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教育26年,编撰书著两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完成规划设计项目近60项,研究方向为山地城乡规划与生态设计、山地城镇空间识别与景观认知、风水堪舆与山水文化。在研主持及参与主研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两项(《特色村镇基因传承与规划设计导则研究:秦巴山地丘陵地区》2019YFD1100704;《村镇聚落物质-经济-社会空间互动演化机制研究》2018YFD1100301-4),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宋代城市风景的营建机制及空间模式研究》51878087),主研《城市防地质灾害规范》国家标准技术规范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国家五部委研究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各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项。

主研《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J-221-2-08-R06),《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360-04-21910307-08)。主持或主设的规划设计工程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勘察设计三等奖3项,表扬奖2项;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1项,重庆市、甘肃省、广西区等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两次带队参加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江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援建工作。

浙江大学

王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6获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硕士学位、2001年获东京大学建筑学科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就职于日建设计株式会社,2002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浙江大学,并进入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此外,王洁教授还担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乡特色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专家、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传统村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王洁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城乡景观的评价体系和优化、乡村旅游及其设施规划设计等研究和实践工作;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多项省部级规划设计优秀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本,合著多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克成,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及文化特征委员会主任、国际现代建筑遗产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展示与阐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设计领域研究和实践。199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2006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入选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8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设计作品多次荣获设计大奖并在国内外展览。

同济大学

杨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物理分会理事。曾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等多项研究,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为SCI、核心期刊。任国内、外多家科学期刊的审稿专家,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中国建筑学会 ”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还获得上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为教育部博士生毕业论文审阅专家,设计作品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包括:特色小镇规划、聚落特色更新、居住区规划、校园改造、校园规划、体育馆、展览馆等,提出了“泛广义建筑节能”概念, 出版“绿色建筑设计”著作和“城市仿真”等多部教材,累计超过100余万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任云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西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低碳城市规划优化技术以及中国古都学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际、国内其他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或主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城市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交通学部委员,西北片区负责人;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 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副秘书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军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12月至200303月法国波尔多建筑与景观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西部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研究工作,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藏彝走廊东部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更新研究”。参编专著三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2006年参加中丹联合设计“协同进化”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近年来,完成多项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设计实践项目。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吕建国,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7月生,工学博士。1988年至1994年在首钢工学院实验中心力学实验室从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工作,1991年任实验室主任。1994年至1996年在首钢工学院力学教研室从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教学工作,任力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力学教研室从事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任教研室主任。2002年至2011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目前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固体力学、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多本学术专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审计处

任德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工程投资咨询师、注册一级建造师,山东省教育审计学会智库专家,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土木工程专业,长期致力于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及审计工作。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审计处,主要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项目投资评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等。曾荣获“全省教育审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起参与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4项科研项目获得 “山东省教育审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发表与高校建设工程相关的学术论文20余篇。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张明亮,工学博士、结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毕业于湖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任职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湖南省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所长、法人代表,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才,首届(2019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湖南省、江西省科技专家,湖南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秘书长,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施工专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钢结构设计师联盟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理事。湖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客座教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期刊《新材料·新装饰》编辑委员会委员、Asia-Pacific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公开发表土木工程核心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近7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30余项,省级工法10项,主编或参编规范、图集、专著20余部。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住建部、科技部、湖南省住建厅、湖南建工集团科研项目10余项。现主要从事钢结构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抗风研究、施工监测、BIM技术应用及施工技术管理等工作。

天津大学

杨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国际合作部主任、建筑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与设计;城市建筑存量更新;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设计;低碳建成环境评价与设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建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法。以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和生命周期成本(LCC)为基础,结合BIM、GIS、参数化设计等数字信息平台,建立多尺度的量化模型,分析建筑和建筑存量在中长期范畴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和成本,建立定量化、可视化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辅助工具。

主要创新点和学术成绩包括:(1)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生命周期环境与成本评价模型,为建筑环境与经济性能的评价与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工具。在建筑设计、运行、拆除等不同阶段,实现基于LCA/LCC 分析结果的设计参数优化。(2)建立建筑存量的动态LCA模型,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建筑存量的优化更新策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独立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1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多篇,其中关于中国建筑存量动态演进的国际期刊论文,获SCI他引60余次,被多家国际知名研究结构引用。

科研业绩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另主持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完成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3项,如IEA EBC Annex72项目。在境外国际会议发言多次,其中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受邀做主题或专题报告6次。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设计课和理论课教学,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奖项30余项,获各类优秀指导教师奖10余项。负责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交流工作,在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孟琪,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寒地建筑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与环境声学。以建筑人居环境心理行为、健康恢复和使用评价为研究重点,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创新,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声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心理学、管理学等SCISSCICSSCI检索期刊。现为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委会等11个社会组织的理事、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开放空间中典型声源对动静态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51878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人群声学特征的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研究”516781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步行街声景预测研究”51308145)。参编《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等多部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在国际、国内会议中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20余次,是Building and Environment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国际期刊以及新建筑、风景园林、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建筑类杂志的通讯审稿人。

西安交通大学

翟斌庆,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系主任、建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保护专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大遗址区的保护与再利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城中村的更新与再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领域研究。主持了数十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工程经验。目前担任国际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编委,以及Cities,Asia Pacific Viewpoi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ustainabilit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东南大学

徐小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建筑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绿色城市设计及理论、城市能源与城市形态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现代营建(建筑建构)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目前,已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参与完成子课题1项;主持在研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为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Applied Energy、Energy & Buildings、《建筑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SSCI等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5部。相关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等。

长安大学

张静晓,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ISU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QUT高等教育访问学者以及QUT建环学院兼职教授,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客座研究员。2018年“青年长安学者”,入选2018年陕西省杰出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建筑经济与服务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环境评价与应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工程造价与管理等。

国际期刊Innovations in Construction Research编委;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Visualization in Engineering、Recent Patents on Computer Science(EI)、工程管理学报、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个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陕西省社科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评审专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长安大学SDG进程评估与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建筑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第一、二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BIM(数字设计与建造)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SDG进程评估与应急管理中心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级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9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在JCLP、ASCE-JPIIJPR等期刊发表SCI/SSCI双检索收录30余篇,CSSCI/EI检索收录20余篇;发表送阅件10篇,其中发表至中办、国办共5篇,省决策咨询委、省政协、交通部交通智库联盟等部门共5篇;主编出版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教材14部。同时,致力于应急战略管理研究、交通基础设施BIM应用研究和智慧高速公路研究。所在研究团队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领域开展诸多探索与实践,参与了多部应急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发表了多篇关于应急管理学术论文及报告。荣获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建筑经济领域)二等奖2次,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次,省级成果奖2次,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首届经管实验教学案例大赛优秀奖1次,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长安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

华中科技大学

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村镇司乡村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执行主任,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会员,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城市规划》等多家特邀审稿专家。长期专注于区域城市发展与镇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与会议中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编写国家十三五教材《村镇规划理论与方法》,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大量的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实践性项目,获得国家住建部、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十余项。研究与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究内容涵盖典型发展范式下的各类区域与城镇发展模式,也包括具有地域环境特色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与乡村建设发展差异化路径。由于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获得全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重庆大学

肖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从事城乡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城市文化与历史研究与实践工作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主研人员参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参与各类城乡规划设计与遗产保护工程实践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优秀论文奖2次,在文化景观、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与评价等研究领域有长期理论跟踪。

中央财经大学

王昊,中央财经大学“龙马学者”青年学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处副处长;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城科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青年委员、中国房地产中青年学者30人论坛(CRE30)成员、阿里活水计划学者;同时担任土地政策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Land Use Policy客座主编(Guest Editor),《国际建筑学》、《建筑技术研究》等期刊编委,以及Cities、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Univers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余本权威学术期刊(SSCI/SCI收录)的特邀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城市更新、可持续人居环境。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多项,并主持自然资源部、发改委、住建部、教育部等部委及企事业单位委托专项课题十余项,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在Land Use Policy, Cit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SCE), 中国软科学、城市发展研究、工程管理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SCI/SCI收录逾20篇,第一/通讯作者10余篇),其中获得Emerald出版商2016年度论文高度赞誉奖(Highly Commended Award)论文一篇,以及ESI高被引论文一篇。

武汉理工大学

汤寿旎,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导,城镇空间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江西科技厅专家库专家、岳阳市专家库专家、中国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设计、环境行为、建筑心理、社区更新、公共空间、商业设施、交通空间、城市防灾、美丽乡村、景观园林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担任多部学术期刊编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数十项,包括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12年获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建筑与都市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千叶大学工学研究科都市计划研究室研究员,曾参与东亚公共空间行为研究、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日本都市机构UR团地再生(日本国营社区更新项目)等工作

苏州科技大学

张芳,博士,副教授,硕导;法国ENSA Paris-Belleville访问学者。现任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江苏省土木学会城市设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青年建筑师分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生长点形态与模式研究;城市小街区重构中的外部空间多变量数字化分析与评价);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出版专著《城市逆向规划建设:基于城市生长点形态与机制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2016年、2018年分获亚洲建筑学会ISAIA优秀论文奖2项。拥有建筑学背景,长期关注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关注城市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主张进行地区性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推进城市形态的有机有序生长。

西北工业大学

邵腾,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建筑性能优化设计与决策、城市和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与评价。现为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IBPSA)会员、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WSSET)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未来环境和能源国际会议(ICFEE)技术委员会成员,Energy and Building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热科学与技术》等期刊审稿人。主持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2部,参编“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房屋建筑学》等,参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及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地方标准6部;授权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等。


东南大学

冯若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筑类人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议专家,江苏省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中文核心期刊《空间结构》编委。2020年牵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曲面大跨空间结构形态构建与节点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跨结构复杂激励及其响应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编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模块化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自新风铝合金复合墙体应用技术规程》,《自新风铝合金复合墙体》。参编国家标准《铝合金结构设计规程GB50429》、行业标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JGJ/T481》等。

长春工程学院

金松涛,居住环境师,讲师,建筑学博士,毕业于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建筑能耗分析。现任长春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大韩建筑学会、韩国技术产业学会及韩国被动式建筑协会的正会员。在韩国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Korea》和《Journal of the Korea Academia-Industrial cooperation Societ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刘晖现为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系主任,硕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住建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评审专家《新建筑》杂志特聘审稿专家;曾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分会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财政部与科技部示范项目1项。主持完成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50项。主持设计实践项目省级建设工程优秀奖2项。参编行标、地标2部、导则1,参编《建筑资料集》(第三版)第8分册“绿色建筑”编教材1本,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和理论课教学,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奖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致力于宜居健康环境营造、新能源建筑及数字建构整合建筑设计,尤其在健康社区与健康建筑、新能源建筑、医养建筑与适老化建筑改造方面进行教研相长的探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钱 锋,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院长、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历史街区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墓园设计研究、新型工业建筑、建筑设计管理。长期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研究,在校园建筑、工业园区、历史街区更新、建筑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有所成绩,主持设计的建筑有几十项作品获得国、省、部优秀建筑设计奖。其中一项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金奖。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出版专著一部。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

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王翌飞,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工程师,兼任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智能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mpact Factor:6.395)、《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工程管理学报》、《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建筑模拟》、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专注于建筑信息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废弃物、新技术推广应用领域研究。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陈滨津,高级工程师,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数字建造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委员、中国安装协会专家库成员、上海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专家库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BIM专业委员会委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姚贤华,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讲师,博士学位。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桥梁桩基的力学特性、软土地基处理、结构与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等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EI检索10篇,出版专著2部,出版教材2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厅级科研奖励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东南大学

秦颖,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自复位钢结构、钢板剪力墙结构)和组合结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担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等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的论文审稿人。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彩凤,博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高性能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技术总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相关课题研究、标准编制、工程设计咨询及项目评审工作。担任“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指标体系与技术开发”项目中“近零能耗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及热桥”子课题负责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多项“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参编标准6部,同时担任国内多个省市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库专家。

西安建工资产管理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杨挺,高级建筑管理,高级房地产策划师,男,1977年12月生,山东德州人。现任西安建工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城开物业董事长(法人代表)。陕西省121创新人才,首届(2018年)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西安市绿色施工专家库专家,西安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专家,2016年西安市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

公开发表建筑管理类论文、会议论文近4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8项,市级工法3项,BIM技术应用及施工技术应用等。


Urmia University

Dr. Farshid Aram obtained his PhD in Sustainabilit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program at Politecnica Universidad de Madrid. Now he is a faculty member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at Urmia University. Farshid has published in four high-ranked journals (in the top 10% of Scopus rank): Habitat International, the Journal of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and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r. Aram has invented special software (Aram Mental Map Analyzer) to measure the citizens' mental cognition in urban spaces through mental maps (http://arammma.com). He has two other pat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He is a member of the topics board and guest editor of the Resources Journal entitled "Resourc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topic editor of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titled "Impacts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and Social Life" and guest editor of Designs Journal entitled "Sustainable Design in Building and Urban Environment". Dr. Aram has been reviewing scientific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Studies and Architecture. He has reviewed more than 50 articles for high-rank journals.


英国卡迪夫大学

李杨露西, 英国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研究生。博士科研方向主要为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节能技术研究,模具化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数字建筑模拟以及微环境研究,绿色可持续低碳建筑研究等。本科就读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系,硕士就读于美国雪城大学建筑系。 近期主要参与了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2020 Innovation  Program)其中的创新科研项目团队“Plug-n-Harvest”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研究,并同上海高校共同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等研究项目。在美国与英国多年的国际学术经历中致力于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低碳建筑设计的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期刊,并且在创新技术上获得了多项中国国家专利。与此同时也担任国际SCI期刊《Housing Studies》《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