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ditorial Board

主编

太原理工大学

赵敬伟,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研究员,长期从事轧制技术与装备及金属材料微成形方向的研究。作为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探索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领域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研究工作多次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和正面引用。与Elsevier、CRC Press等国际著名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学术专著3部。出版学术专题论文集2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荣获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研究合作与影响力杰出成就奖”及“学术影响力40年”荣誉,被载入《澳大利亚华裔专业人士及企业家名人录》,获《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等多家国际期刊优秀审稿人荣誉及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伍伦贡大学荣誉研究员,《Materials》期刊客座主编,《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等多家国际期刊编委,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探索基金项目及联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Corrosion Science》等40余家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副主编

华东交通大学

黄志超,华东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天佑杰出人才、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委员会委员、《精密成形工程》杂志编委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振动与冲击》、《中国机械工程》等多家国内外杂志社审稿人。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江西省科技重大招标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共计20余项。作为执行主席组织了中国科协第250273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编委

长安大学

王刚锋,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机械设计实验分室主任。2015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入职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2019年在长安大学-常林工程机械集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目前主要从事智能制造与创新设计,以及工程机械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重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预研基金/基础科研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IEEE TEMS Technical Activity Committee 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ocesses共同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ssembly Auto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等期刊审稿人。


苏州大学

王春举,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微纳米结构特种能场辅助微成形机理、工艺与智能装备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20余项课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研制出伺服驱动精密成形等智能装备,开展复杂曲面超薄壁微结构胀形等工艺研究,揭示了超声场对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作用机理,制备出一批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的超薄壁微结构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 SCI检索论文50余篇,受邀参编英文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网络版)、锻压手册冲压卷等5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3项。

西安交通大学

崔健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日本JSPS Fellow、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香江学者、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激光微纳加工、微纳制造、碳基材料的激光精密加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两机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及其它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ESI Top 1%高被引论文4篇,ESI Top 0.1%热点论文4篇,封面论文3篇,SCI他引近1500次;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长安大学

路庆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交通系统分析、交通网络性能建模、交通行为分析、基于大数据的交通系统抗灾能力研究、交通与环境等。截止目前,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s A、C、D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参与包括《Rail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Handbook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等在内的书籍编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特别协调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项目等20多项。现任Transportation Research系列期刊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刊特约通讯专家、Frontiers in Future Transportation评审编辑(Review Editor)、美国绿色道路基金会技术顾问、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新加坡政府“全球青年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中国民航大学

石旭东,博士,教授。200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民航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地面特种支持与测试设备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技术、机电系统测试技术、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向开展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东北大学

张自成,工学博士,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国际研究员、访问学者,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东北大学冶金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先进成形工艺及设备开发、金属微制造工艺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成形与生物腐蚀性行为、高强塑性金属管材及其成形工艺及设备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于200810月赴日本首都大学东京机械工学系访问两年。20114月博士毕业后,被聘为日本首都大学东京特任研究员。201212月,以人才引进方式进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作,副教授职称。20133月,被聘为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客座研究员。201710月被聘为日本东京大学国际研究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及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已成功转让专利2项。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8项,日本学术振兴会Grant-in-Aid for Young Scientists (B) of JSPS 项目120165获得日本JSTP Young Researchers Award

太原科技大学

周存龙,太原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德国富特旺根应用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博士后,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委员;全国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9)委员;山西省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1. 金属板带矫直装备与工艺;2. 层状复合板轧制工艺;3. 绿色环保型金属表面柔性控制装备与工艺。参编专业教材三部,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参加、主持完成国家、省级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东南大学

秦龙辉,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0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触觉传感及数据融合算法、人工智能算法、流体测量、力学优化和智能感知等。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目前为止,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和《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与专利十余篇。受邀成为相关领域权威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如《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IEEE Sensor Conference,Measurement,Applied Acoustics,IEEE Access,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等。


东南大学

朱建雄,博士,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之后在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发表研究论文46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80;单篇影响因子大于8的有10篇,发表在ACS NanoScience Bulletin等;数篇SCI文章被评为封面文章及ESI高被引;授权/申请中国、韩国、新加坡专利15项。邀约15余种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被选为EMET2021能源技术国际会议的TPC成员;获得韩国BK21奖及美国杰出博士奖等。

吉林大学

冯增铭,1975年4月生,山西万荣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传动与动力学控制、多体动力学技术、数字化设计方法、柔性传动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动力学仿真专用软件开发、机构创新与优化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无级变速传动系统(CVT)数字化设计与动力学仿真专用软件、汽车发动机用链传动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动力学仿真专用软件、同步带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专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创新成果,相关成果与技术已在国内外企业得到推广与应用。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和运行国家863计划项目、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以及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课题1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专利1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唐红涛,副教授,近些年主要从事制造业(汽车、液压缸、模具、铸造等行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开发了适用于汽车、液压缸、模具、铸造等行业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发智能制造PLM/ERP/MES/SCADA智能制造系统,已在不同行业多家公司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青年基金2项,横向20余项,总经费8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英文专著1本,软著20项,发明专利6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0/2),IJPR、JCLP、CAIE、JIM、ASOC、COR等20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衢州学院

邓小雷,衢州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博士(后)、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导。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衢州市劳动模范,衢州市第七届拔尖人才、衢州市“1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衢州市科技特派员,曾受邀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Thermal Transport and Processing Lab”访问。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数控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基金、省基金、省财政专项等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80余项;参与制定浙江制造标准和企业标准5项,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衢州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衢州市十佳企业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国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多个国内外SCI/EI期刊审稿人。

湖南工业大学

何国旗,男,汉族,1967年5月生,湖南南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10-2019.04,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会评专家,工信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专家。获中包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西南石油大学

黎伟,1983生,湖北孝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油气装备的创新设计(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加工制造、实验测试和应用推广,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装备现代设计与仿真分析(井下防喷器、RFID智能滑套等井下工具研发为主力方向)、盖顶负压加热式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备与工艺研究、深海金属结核开采装备与工艺研究、铁基壁面爬行机器人、智能快递分发车、智能暖通新风等通用机械解决方案与创新设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区域合作项目、江苏省科技厅双创计划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西南石油大学校级基金、四川大学-德阳市校市合作项目各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作为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成功申报四川省科技厅苗子工程项目3项,主持和主研各类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第九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短期人才项目获得者,2016年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获得者。兼职于江苏诚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副总、武汉亿斯达工具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四川宏石产业技术研究院特邀专家。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一区1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8项)。

西南石油大学

王小虎,男,1986年3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眉山,工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围绕机械系统、转子系统振动及控制问题,进行轴承技术、智能轴承开发、磁悬浮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等技术研究。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针对多电航空发动机磁悬浮转子系统、数控机床主轴系统、透平膨胀机等重大装备问题开展相关设计、分析、理论研究、结构优化和相关新技术开发。完成了基于多电航空发动机的磁悬浮转子系统研制和机电复合转子系统的统一动力学表征方法研究,发明了基于智能材料的可控轴承及相关控制方法,建立了多物理场激励下的透平膨胀机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某多电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1项973课题、1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发表SCI/EI收录论文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太原理工大学

王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本科直博,于20131月获燕山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轧制设备设计理论、金属复合板轧制成形工艺、轧制装备智能化设计等相关研究。曾于20133月至20165月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设计研究院热轧部工作,20165月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先进成形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铝基复合材料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研究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太原科技大学

王效岗,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冶金设备设计理论、矫直理论与设备、金属复合材料的方向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共计10余项,发表相关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2017年入选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山东农业大学

宋月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博士,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果品产业岗位专家;山东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宣讲团专家。韩国浦项工科大学(POSTECH),Research Fellow;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后。目前为中国农机学会畜牧机械分会、材料与制造技术分会会员;《农业工程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及《材料热处理学报》等期刊审稿人。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研究各类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6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编或副主编专著3部。主持各类教研课题5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2项,主持省级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2门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发表教研论文近10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2部。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微课比赛优秀奖、山东省微课比赛一等奖,先后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指导教师、山东省机械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先锋等多项荣誉称号。

华中科技大学

李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于湖南大学机械科学与运载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在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开展了博士后研究工作(Research Fellow)。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动力学与设计理论、多尺度结构动力学和复合材料微观力学方向的研究。共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3篇。入选2019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工程领域),入选2019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应邀担任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编委,Journal of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副编辑和 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Asia编委。应邀担任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AIAA Journal,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osite Structures, Composite Part B,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cta Mechanica, Meccanica, 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获得其中10SCI期刊的杰出审稿人称号。

上海海事大学

张青雷,男,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科技英才、首届上海市高端创意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西安交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智能制造领域智能装备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项目60余项,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科技奖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专业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林若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电路与系统等专业技术工作;1996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精密机械专业, 获工学学士,获湖南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揭阳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华南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理事等学术职务;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多件,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3部,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同济大学

孙远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起重机械结构的安全性分析,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分会委员,无损检测分会状态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建筑工程机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并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英才计划。主要学术业绩: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1项(已结题),国家科技支撑1项(已结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上海市重大科研专项,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研究,参与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创新基金项目2项,近5年在jmst,thin-walled structure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4篇。所参与研发的岸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型高可靠工业制动器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大功率四象限起重变频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专利20余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修订并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 400-2016《港口门座起重机安全规程》。


营口理工学院

徐广晨,副教授,营口理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检索3篇,编写教材6部,获得国家专利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 三等奖。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陈宁,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08年澳大利亚Box Hill Institute/2012年浙江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智能技术领域的传感、控制和决策技术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于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EI检索和中文核心论文十余篇,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本,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现兼任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国际联合工程实验室专家。

东南大学

高强,博士,副教授。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21年入选江苏省科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面向国防尖端装备、民用高新装备、新能源汽车发展重大需求,主要开展以力学超材料/声学超材料/电磁超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先进/智能结构功能材料设计、制造及控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结构与材料、机器学习、拓扑优化、增材制造。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关于负泊松比智能结构的研究被中国科学杂志社官方报道。Google Scholar总引近500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mposite Structures》、《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知名期刊的审稿专家,江苏省汽车轻量化专委会委员。同时,与产业界,包括华为、中航工业第637所等企业开展了成果转化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研究成果已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应用。


东南大学

耿可可,博士,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2006-2010年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0-2017年就读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获得自动控制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感知-决策-控制、自主导航与定位系统,智能环境感知系统等。目前主持承担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以及中兴、华为的产学研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技创新、江苏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十余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 Electronic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等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审稿人。近五年在智能环境感知、自动驾驶路径规划与控制等方面发表SCI/EI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深圳证券交易所

200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其后在香港多间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软件研发工作,2009年来到深圳,先后在华为和红帽软件工作,2015年加入深圳证券交易所负责IT运维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