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域下非遗扎染传播与认同构建
熊艳婷 (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至院系部处 )
罗 悦 (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藏羌彝文化研究院 至院系部处 )
杨宇辰 (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至院系部处 )
https://doi.org/10.37155/2717-5561-0607-27Abstract
本研究以云南非遗扎染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上青蓝”项目组的创业实践,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背 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现代传播路径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发现,该项目通过文化符号重构、 技术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构建了多维度的文化传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样本。
Keywords
中华民族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践;文化认同Full Text
PDFReferences
[1]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
会主义研究,2019,(06):51-57.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3]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6,(10):29-30.
[4]朱羽,张瑞.南通扎染与大理巍山扎染之比较[J].戏
剧之家,2019,(08):101-104.
[5]韩昀,张林杰.简析巍山与周城扎染在图案风格上的
异同[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1):40-41.
[6]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04):102-104+107.
[7]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燕山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43-47.
[8]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
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4-78.
[9]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9,29(03):1-4.
[10]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
报,2007-06-12(005).
[11]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
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
(02):153-157.
[12]华觉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和振兴的探讨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0.
[13]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
究,2012,5(01):21-27.
[14]薛静.冰裂纹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研究[J].数位
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6):68-70.
[15]刘锦花.跨境电商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小红书
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9,(01):20-21.
[16]顾鸣.“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工艺综述
[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1-45.
[17]马学功,周兴叶,何剑雄.纺织品数码印花技术综述
[J].针织工业,2014,(06):40-44.
[18](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Ⅱ),(美)詹姆
斯·H.吉尔摩(JamesH.Gilmore)著;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
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9]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学
术交流,2005,(02):66-69.
会主义研究,2019,(06):51-57.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3]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6,(10):29-30.
[4]朱羽,张瑞.南通扎染与大理巍山扎染之比较[J].戏
剧之家,2019,(08):101-104.
[5]韩昀,张林杰.简析巍山与周城扎染在图案风格上的
异同[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1):40-41.
[6]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04):102-104+107.
[7]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燕山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43-47.
[8]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
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4-78.
[9]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9,29(03):1-4.
[10]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
报,2007-06-12(005).
[11]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
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
(02):153-157.
[12]华觉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和振兴的探讨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0.
[13]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
究,2012,5(01):21-27.
[14]薛静.冰裂纹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研究[J].数位
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6):68-70.
[15]刘锦花.跨境电商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小红书
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9,(01):20-21.
[16]顾鸣.“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工艺综述
[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1-45.
[17]马学功,周兴叶,何剑雄.纺织品数码印花技术综述
[J].针织工业,2014,(06):40-44.
[18](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Ⅱ),(美)詹姆
斯·H.吉尔摩(JamesH.Gilmore)著;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
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9]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学
术交流,2005,(02):66-69.
Copyright © 2025 熊艳婷,罗 悦,杨宇辰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