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副主编

李玉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慕课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专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研究,以信息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深度课堂”研究与实践为着力点,以混合式课程支持的课程形态创新和课程体系重构为突破点,以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设计、实施与评估为中介点,努力建构“互联网+”、“智能+”时代区域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与发展路径,并融合互联网教育开放生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面上,探索同步时代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出版专著及教材10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120余篇。自2015年以来,作为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研究核心成员及主编,全面呈现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互联网时代发展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领域影响力。所带领的团队扎根实践,在基础教育领域密切联系广大中小学校,服务北京、面向全国,深入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在技术丰富环境下的课堂评价及面向中小学生混合式课程实践方面具有广泛的实践影响。
编委

田勇军,男,汉族,1981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2007年毕业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3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初级中学,研究初中物理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的荣誉表彰:2022年荣获甘肃省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先后三次荣获甘南州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2019年获得迭部县“学科带头人”、“质量提升工作者”等称号,近年来,把自己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整合成文字,先后在《智力》、《家长》等一些国内知名期刊中多次发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的论文,并在教育教学界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刘来兵,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教育政策。兼任长江教育研究院副秘书长、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秘书长、《长江教育论丛》编辑部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理事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中国教育史学实践范式研究》,主编《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第八卷)、《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中国教育史学70年(上下册)》等5部,参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首届优秀教育史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张筱玮,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社会任职:天津市教育学会理事,天津市数学学会副秘书长。教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数学创新实验设计”指导教师(2019年);2016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颁发单位教育部);2017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颁发单位教育部),2011年,2014年,2016年指导张颖、崔宝蕊和吕天玺获得东芝杯理科师范生创新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张颖全国第四名,崔宝蕊和吕天玺全国第三名)吕天玺同时获年度唯一的创新奖。

司成勇,1988年6月、1991年6月、2006年6月先后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分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7月—1999年3月: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理论教学部任教,1993年晋升讲师职称;1999年4月—2019年3月: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任教,1999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2019年4月—至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任教,担任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担任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儿童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论文写作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先后主持了3项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专著1部,主编(含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4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工作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吴艳, 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室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5年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本科课堂教学的危机及课堂教学的重建”;2011—201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研究”;2017-2018年主持教育部20+20中非合作项目;参与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和上海市哲社项目等,在《高教探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黑龙江高教研究》及《外国中小学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研究》、《初等教育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教师的困惑及愿景》等四部;论文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合作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获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写的案例被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收录。

兰国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博士后,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大技术促进学习创新研究院负责人。研究方向主攻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研究范围涉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探究学习社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知识可视化表征与问题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等领域。曾指导江苏、上海、北京、厦门、福州等多数职业院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多次。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CSSCI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和参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等10多项。先后受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辽宁省铁岭市的教育局、北京超星公司等高校、教育局、企业邀请做特邀主旨学术报告100多场。

廖青,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教育)。主持项目:1)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当代农村籍大学生阶层自我定位的追踪研究”(项目编号:19CSH023)。2019-2023;2)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再生产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检视:高校农村籍学生的大学经历研究”(项目编号:17YJC880059)。2017-2020;3)2017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高校农村籍学生的适应与对策研究”,编号17PJC082。2017-2019;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一等资助,“高校农村籍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实践理论视角下的反思”。编号:2018M630457已结项。发表期刊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上海师范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决赛三等奖等众多奖项。

李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CSUF)访问学者。1.课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世纪中小学写作课程百年演变研究”(项目编号:DHA160313),完成市厅级课题三项。2.论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贾志敏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等著作5部。3.奖励:2017年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王金海,男,本科,扶鹰教育创始人,杭州扶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扶鹰高飞全国亲子公益协会创办人,曾编撰出版《杰出青少年素质养成手册》《培养孩子的学习力》等图书,被腾讯视频号官方评为“2022年最受欢迎的知识类主播”,荣获2023年微信公开课年度知识官。2014年,王金海以扶鹰高飞全国亲子公益协会创办人身份,受邀出席由省科协等承办的“科学+开学季特别活动”,并现场分享他多年从事亲子教育的心得体会。2018年底,他的课程在喜马拉雅播放量突破5000万。自2014年至今,7年多时间,王金海创办的扶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家庭教育领域领先品牌。他携手李玫瑾老师、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陈默、教育专家张敏、浙大新路学博士陈海贤、知心姐姐卢勤等业内实战派学者、专家,带领一批来自国内外名校的专业优秀人才,组成实力指导师团队,打造了系统、科学的线上线下指导课程,为来自全世界各地区的家庭提供有效帮助。他上线到喜马拉雅的免费公开课,播放量突破7300万。目前,扶鹰教育已与全国30个省(区、市)逾180所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累计服务超过5万名学生与教师。
学术贡献:
1)2021年12月,他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杰出青少年素质养成手册》图书。该图书上市发行后反响强烈,被中国教育新闻网推选为202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及TOP10畅销书。
2)近年来,他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围绕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热门话题开展深入学术研究,在多本有影响力的行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成果,引起业界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