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沈振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同年留校参加工作,2003年聘为教授,2000~2002年由教育部委派在日本京都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12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现兼任《水利学报》、《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大坝协会多功能水库大坝专业委员会委员、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汛抗旱专家。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基金和生产委托等项目200多项,参加水利工程安全鉴定60多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水利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他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参编《大辞海》、《水利大辞典》和《水工设计手册》第二版、《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00余篇)。获2008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青年科学技术奖银奖、2018年度严恺科技奖,指导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5篇;主编的《水利工程概论》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优秀教材奖、2019年度徐芝纶教材奖一等奖。
副主编
何怡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获得者。1996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2年在英国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从事高访研究。1992至2011年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至2011年,湖南大学电路系统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2011年至2017年,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博导。目前任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国际合作重点、国防预研重大、国防科技重点等重要科研项目3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与美国发明专利58项、国际发明专利PCT1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SCI》检索收录论文187篇。
编委
李京,教授。1985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6, 1990-1991和1999分别在亚洲理工学院,夏威夷大学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进修,曾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200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灾害和生态研究,曾在资源学院和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任研究所所长,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现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
刘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7年)。伦敦大学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等高校短期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岩土工程不确定性定量表征和大型复杂工程结构高效随机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在大型三维随机场模拟方法、水泥土桩群施工不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地震荷载作用下桩筏基础结构响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新加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RF)竞争性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面上项目2项以及若干横向项目。在《Géotechnique》《ASCE JGG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岩土工程学报》等岩土工程领域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担任国际杂志《Innovative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副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等学术兼职。
宋豫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委等。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生态、环境考古。学术成果曾获夏鼐考古学优秀成果奖、华夏建设奖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众多奖项。
陈国柱,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博士学位, 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 CA)博士后。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科研与教学20余年,历任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应用电子学系副主任、宁波市江北区区长助理(挂职)。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电力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电源学会理事、江苏省风力机高技术设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浙江省重点“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0)、“南太湖精英计划” 领军人才(2012)、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2013)。负责科研项目约40项,包括多个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资助项目等。参与出版著作1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和一级期刊论文22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5项;省级技术成果鉴定3项;获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包括中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各1项。
解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励磁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电力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含新能源的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连续主持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多项中国科技部863课题项目和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与日本国家电信(NTT)、欧姆龙等公司有长期的国际合作。发表SCI和EI收录的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原理及控制》和《城市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与能源互联网》。曾荣获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各省部级等众多奖项。
王杰,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硕士和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与潮汐发电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作为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作为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等其它项目。已在IEEE、IET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4本及教材2本(《柔性交直流输电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科学出版社,2017;《结构保持电力系统分岔与稳定控制》,科学出版社,2009;《微分代数系统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结构保持电力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现代控制理论与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1;《Modern Control Theory Lecture》,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09第二版)等)。
詹美礼,现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都昌县人。主要研究方向:水工渗流与控制、岩土渗流力学与渗流应力耦合、地下水环境与控制。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1982年至1985年8月,于江西省九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88年、1991年分别获得河海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于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省部基金和生产委托等项目5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参加),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国家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80余篇)。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40余名。主要获奖情况:1、岩土体渗流破坏多场耦合机理与渗控关键技术,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等奖(科学技术第4完成人 2011.12.;2、交叉裂隙水流模型实验及渗流应力全耦合分析方法研究 国家电力总公司 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3完成人1998.12.;3、裂隙岩体渗流特性试验研究,电力工业部 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2完成人 1996.12.
刘数华,工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碾压混凝土筑坝专委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高性能混凝土专委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硅酸盐通报》编委,《ACI Materials Journal》、《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硅酸盐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混凝土耐久性以及固废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期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30余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科技书1部,参编标准3部、手册1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30余篇。
刘杰,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10-2016/4在香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现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学科关键词修改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三峡大学“学术带头人”,三峡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矿山工程》、韩国《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审稿专家,重庆市移民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地与远海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军民融合重点项目专题2项,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级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12项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研究和设计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第一发明人申请和授权专利47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2项(已转让67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5项。出版相关专著教材五部。2005年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1年获评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2年第一作者论文获评“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201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水力发电一等奖各一项。2014年度获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2018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20年获“专岩杯”第五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
张恒嘉,男,1974年11月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指导组委员,甘肃省高等学校力学、机械、轻纺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农业产业化专家,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工程学科、生态学科和地理学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甘肃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和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评审专家,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甘肃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兰州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学学科博士后出站。兼任《灌溉排水学报》、《水利电力技术与应用》编委,《Crop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非充分灌溉、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计划项目2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6项,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Pedosphere》《Scientific Report》《农业机械学报》等SCI和EI收录期刊及《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篇,EI收录期刊24篇,ISTP收录1篇,核心期刊1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2部,授权专利8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
郭琦, 博士, 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技术经济与定额研究所所长,国家能源局水电行业技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工程造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水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大禹奖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水电工程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工程造价管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库移民规划等方面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大型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水库移民规划等相关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水电工程造价指南》,《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等专著、教材10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
宁利中,男,中国西安人,日本福井大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流体力学与水利工程教授。主要从事Rayleigh-Benard对流,工程水力学及水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承担各种课题近40项。获国家机械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奖项26次。出版《高速水力学》等中英日文专著9部;在《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中国科学G》,《科学通报》,《物理学报》,《水利学报》等发表论文220余篇。部分成果被选入《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水力计算手册》第2版及教科书等;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E》,《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等美,英,日,荷兰,欧洲的杂志广泛引用。研究的窄缝消能工应用于中国石砭峪水库,反拱水垫塘消力池应用于中国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承担了日本高速道路桥梅ノ木桥,静岗ランブ桥,荣高架桥等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国黄河雪龙滩,尼傲,拉西瓦,亚碧罗水电站等的水工模型实验研究、中国茨坪,程家川,荻家河水电站及石砭浴放水洞等的设计研究。
龚家国,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二元水循环过程试验技术与方法、流域水文泥沙过程与模拟,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合著7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黄耀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数值模拟专委会委员,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三峡学者。河海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博士后,多伦多大学土木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水工程安全监控与数值计算方面的教学与科研。迄今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基金项目和生产委托工程项目40多项。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特等奖1项,湖南省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15-2018连续4年《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优秀审稿专家,以及2020年《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优秀审稿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Constr.Build.Mater.》、《J.Mater.Civ.Eng.》、《Eng.Opt.》《Eng.Geo.》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源刊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孙伟卿,男,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入选者,上海市科技专家。2003年-201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3年6月入职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挂职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储能、新能源消纳、电力系统评估与优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国家电网科技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2部。
王玉川,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水力机械实验室访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为水动力学及水力机械,目前主要开展水力机械内部流动及运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射流冲蚀沙床塑造异重流的水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研究。
程大伟,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工岩土与水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1)发现了经典饱和渗流理论向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过渡时存在的理论裂隙,将非承压含水层的自由面率定在进气值平面,统一了非承压含水层的饱和带(包括重力饱水带和毛细力饱水带),重构了自由面方程;2)提出了新的河流-地下水系统状态演化的划分标准,将系统状态划分为脱节状态、过渡状态、负压连通状态和正压连通状态;3)开发了考虑液固二相互态特性影响的流固耦合模型,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4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中科院1区)收录3篇,授权专利十余项。
汤盛文,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山东大学无机非金属专业,本科;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博士;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博士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工新材料制备与研发、材料检测方法研究和水工结构安全监测。近5年来发表与水工材料相关的论文70余篇(其中8篇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H-index 27。引用达1千次,单篇他引250次。其中在建筑材料研究领域,最高规格会议,水泥化学会议(ICCC2015)发表keynote paper (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一部,授权/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3项,中国发明专利9项。担任《Fractals》、《Fractal and Fractional》、《Sustainability》、《Frontiers in Materials》、《Measurement》、《Materials》、《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和《Construction Materials》编辑/客座编辑。先后参加和主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1项,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项,武汉大学人才引进计划1项,多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获省级奖励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大坝混凝土与岩土断裂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王博,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工程管理系副主任。本科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毕业于河海大学。2015年后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及运行安全管理研究,建立了质量损益函数模型、接力链模型,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主要有: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unit based on variable weight fuzzy theory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A New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Based on Relay Chain Theory (The Open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Journal);基于质量损益函数的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特性容差优化(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目前主要致力于研究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管理,以及相关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尹家波,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2018年公派赴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2019年获武汉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2020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兴趣为地球系统演化与碳-水循环、全球气候变化、机器学习、卫星遥感与大气动力学等,近五年共发表51篇SCI/EI论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Earth’s Future、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Journal of Hydrology、《水利学报》和《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18篇学术论文,并授权19项发明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荣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第二届全国水利类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Columbia Engineering、AGU中国、Science News和Terra Daily等学术平台推广报道。
王俊,现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水利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学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加拿大FloodNet HQP 成员。2019年获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 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19-2020年在加拿大CIMA+和IBI Group担任水利模型专家 (Hydraulic Modelling Specialist)。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文模型与水资源规划、城市雨洪水与海绵城市、生态水文与水环境等。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和《水电能源科学》等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先后参与/主持加拿大NSERC, MITACS等多项研究课题,参与多伦多Basement Flooding Protection Program项目;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Water 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王桥,1987年出生,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高性能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力学、断裂力学和混凝土多尺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咨询项目数10余项,主要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 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数值模拟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大坝混凝土与岩石断裂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0),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张民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等4项研究课题,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其中,已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Hydraulic Engineering》、《Ocean Engineering》、《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SCI 论文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目前主要致力于泥沙流变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的研究,以及海岸与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的研发。
顾磊,现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6月获武汉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全球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旱涝灾害评估、机器学习、水资源系统分析等,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十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arth’s Future》、《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和《水科学进展》等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SCI论文和1篇EI论文,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批2项软件著作权,相关研究成果被AGU中国等学术平台推广报道。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研究课题;曾获第十三届中国水论坛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