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护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功能的研究
李 倩 (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全科医学科 )
https://doi.org/10.37155/2717-5650-0611-29简介
目的:探究呼吸护理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自2024年5月 起,本院开始收集诊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例资料,至2025年5月止共纳入102例,通过抽签法随机分组。其中51 例开展常规护理设为参照组;另51例开展呼吸护理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呼吸功能、症状改善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等情 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肺泡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等呼吸功能指标较参照组明显偏高(P < 0.05)。研究组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时间较参照组明显偏短(P < 0.05)。研究组日常活力、心理状 态、生理职能以及躯体症状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较参照组明显偏高(P < 0.05)。结论:呼吸护理用于老年慢性阻 塞性肺病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明显缩短各项症状改善时间,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字
呼吸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功能;改善效果全文
PDF参考文献
[1]郎华,黄娟.呼吸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
药,2023,47(10):1656-1657.
[2]杨莉,冯小利,潘海燕,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
重期患者应用呼吸康复干预对其肺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
药杂志,2022,51(1):104-107.
[3]巫瑞,权红丽,王改萍,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
重期患者行呼吸康复干预的应用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
病,2019,45(6):436-439.
[4]胡馨予.早期肺康复联合中医护理对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新中
医,2021,53(24):180-183.
[5]白雪莲,邹外龙,杨琴.呼吸综合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在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
究,2023,21(13):65-69.
[6]潘玲玲,陈延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
吸康复护理的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4,18(2):131-134.
[7]罗珍珍,姜和,沈露,等.呼吸训练结合体外膈肌起搏
的优化肺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
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163-165.
[8]霍小娴,孙靓.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
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
理,2024,5(2)11-12.
[9]李化机,覃兰凤,韩燕.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对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
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3,23(68):96-99.
[10]彭乐兰,江新丽,刘秀英,等.呼吸功能训练联合舒适
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吉林医学,2022,43(5):1431-1433.
病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
药,2023,47(10):1656-1657.
[2]杨莉,冯小利,潘海燕,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
重期患者应用呼吸康复干预对其肺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
药杂志,2022,51(1):104-107.
[3]巫瑞,权红丽,王改萍,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
重期患者行呼吸康复干预的应用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
病,2019,45(6):436-439.
[4]胡馨予.早期肺康复联合中医护理对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新中
医,2021,53(24):180-183.
[5]白雪莲,邹外龙,杨琴.呼吸综合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在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
究,2023,21(13):65-69.
[6]潘玲玲,陈延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
吸康复护理的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4,18(2):131-134.
[7]罗珍珍,姜和,沈露,等.呼吸训练结合体外膈肌起搏
的优化肺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
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163-165.
[8]霍小娴,孙靓.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
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
理,2024,5(2)11-12.
[9]李化机,覃兰凤,韩燕.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对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
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3,23(68):96-99.
[10]彭乐兰,江新丽,刘秀英,等.呼吸功能训练联合舒适
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吉林医学,2022,43(5):1431-1433.
版权所有 © 2025 李 倩

本作品采用以下许可协议授权: 知识共享 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