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实例

刘畅 (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 )

曹峰梅 (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

https://doi.org/10.37155/2705-0653-01-4

Abstract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变得愈加重要。此篇论文基于教学模式改革,围绕理工科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以北京理工大学的实践经验为例,研究了如何从教学的视角出发,站在通识课程设置的角度,提高理工科高校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水平。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融合”的解决途径,并且通过对实践数据和教学评价数据的分析,总结了改革中收获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同时以实践和研究为经验,从网络课程该如何监控;面临网络文化的繁杂与冲击,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该如何顺应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扩大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的覆盖面,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高等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为理工科高校今后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些建议及方向。

Keywords

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网络平台; 课程评价

Full Text

PDF

References

[1]黄阿火,许春华.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04):72-76.
[2]李春霞.关于工科大学生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 2013,(20):34-35.
[3]秦泽峰.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思考[J].学理论, 2012,(18):177-178+219.
[4]苏鸿.通识教育的文化品性与文化自觉[J].江苏高教, 2017,(02):60-63.
[5]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 2016,(09):17-25.
[6]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19):80-81.
[7]庞海芍,余静.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导与管理——哈佛大学和MIT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01):72-76..
[8]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兼及“后素质教育阶段”的提出与开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2):131-134..
[9]庞海芍,郇秀红.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15(9):73-78.
[10]张凡.互联网背景下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途径创新[J].中国市场, 2016,(19):182-183.

Copyright © 2019 刘畅,曹峰梅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ublishing time:2019-10-29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