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医用耗材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与质量改进策略

    聂佳颖, 李志刚, 陈泽众

    文章围绕医用耗材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与质量改进展开研究。剖析当前医用耗材应用现状及评价、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基于相关理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并从采购管理、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提出质量改进策略,旨在提升医 用耗材临床应用质量,为优化医用耗材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PDF
  • 荧光定量PCR在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卫生检验的应用

    熊 文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发热呼吸道症候群(FRS)病原卫生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2年1月至2025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180例FRS患者,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 90)与对照组(n = 90)。观察组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原,对照组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病原。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 原总检出率较高(P < 0.05),且流感病毒A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检出率均较高(P < 0.05);观察组 检验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对照组(P < 0.05),虽检出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但临床用药指导准确率高于对照 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在FRS病原检验中具有高检出率、高特异 性、高敏感性优势,虽检出时间略长于胶体金法,但能显著提升临床用药精准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PDF
  • 利拉鲁肽减肥诱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例

    封娟毅, 宋厂义*, 任培德, 范丽强

    目的:对1例利拉鲁肽减肥诱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诊断展开探究。方法:选取甲状腺结节患者1 例,经利拉鲁肽注射治疗后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建议甲状腺右叶结节细针穿刺病理,以明确病情。结果:甲状腺右叶 结节细针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利拉鲁肽用于临床减肥中容易引起不良事件,一旦有不适感需 及时接受诊断检查。

    PDF
  • 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赵惠霞, 李秋香, 郝 佳, 胡朵妮*

    目的:探讨不同泵入方式对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 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持续泵入组和间断泵入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免疫营 养支持,持续泵入组采用持续泵入方式给予免疫营养制剂,间断泵入组采用间断泵入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 肠道不耐受发生率、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变化、胃肠道症状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持 续泵入组肠道不耐受发生率为10.00%(3/30),显著低于间断泵入组的26.67%(8/30)(χ² = 4.013,P = 0.045); 持续泵入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由(32.15±2.34)g/L升至(36.78±2.56)g/L,前白蛋白由(180.23±25.67)mg/ L升至(220.56±28.34)mg/L,改善情况优于间断泵入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为(34.56±2.45)g/L,前白蛋白为 (200.12±26.78)mg/L)(t血清白蛋白 = 3.215,P血清白蛋白 = 0.002;t前白蛋白 = 2.789,P前白蛋白 = 0.007);持 续泵入组胃肠道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18.76±3.21)分降至(8.45±2.13)分,低于间断泵入组的(10.98±2.56)分(t = 4.123,P < 0.001);持续泵入组住院时间为(18.56±3.21)天,短于间断泵入组的(22.34±3.56)天(t = 4.567,P < 0.001)。结论:持续泵入免疫营养制剂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肠道不耐受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胃肠道症 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PDF
  • 中药热敷联合体位优化:儿童腰穿后头痛预防的新策略

    蓝珍蕊, 蒙凤月, 黄艳颖, 甘凤飞, 陈珊珊, 龙秋棉

    腰穿是在腰部注射药物、穿刺和活检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外科手术前必须进行的重要准备。腰穿术后会 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头痛。传统的局部药物热敷方法,如耳尖放血、颈部冷敷、头皮针穿刺、局部药 物注射等,在临床上很少使用。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应用中药热敷疗法对腰穿后头痛的预防。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 药热敷联合体位优化在儿童腰穿后头痛预防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体位下药物热敷对头痛发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 的中药热敷联合体位优化策略。预期研究结果将为儿童腰穿术后疼痛预防提供一种新方法。

    PDF
  • 血液制品生产车间CIP清洗系统的PQ/IQ/OQ验证策略研究

    张 汛, 杨凤情*, 刘跃妹

    本研究针对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清洁验证的关键需求,系统开展了CIP清洗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验证 工作。以血液制品生产车间CIP清洗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 (PQ)的三阶段验证体系。IQ阶段重点验证设备构造材料(316L不锈钢)、管路坡度(≥ 1%)等安装参数;OQ阶 段通过压力波动测试(±0.05MPa)和温度分布验证(55±1℃)确认系统运行稳定性;PQ阶段采用电导率终点法(< 5μS/cm)、总有机碳检测(TOC < 500ppb)及微生物挑战试验(生物负载下降 ≥ 3log)等综合评价手段,验证清洗 单元对Ⅳ型胶原蛋白残留(< 1μg/cm²)的清除效果。研究表明,该验证策略能有效保证CIP系统在清洗周期内的稳定 性,清洗覆盖率经核黄素示踪法验证达100%,可为生物制药行业清洁验证提供科学范本。

    PDF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药依从性评估方法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扎西卓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脉病变基础上,受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 导致冠脉血供中断亦或者严重突发减少而产生的心肌急性缺血性疾病。此病多采取药物疗法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疗法治疗,药物治疗中大部分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低下问题,为此需采取 有关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药物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药学认知,端正服药态度,提高遵医行为程度。基于此,本文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药依从性评估方法和干预措施角度入手进行了综述探讨。

    PDF
  • 生物制造技术在化工制药工艺优化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陈 海

    生物制造技术在化工制药工艺优化中有关键作用,能通过分子级精准调控提高反应效率与产物质量,依 靠绿色生产模式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应用该技术要构建兼容性评估体系、培养跨学科团队,借助全流程数据 监控形成管理闭环,还要联动供应链优化,此技术推动化工制药行业朝高效、绿色方向发展,为工艺革新提供系统性 解决方案。

    PDF
  • 叙事护理在小儿外科慢性病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王丽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叙事护理在小儿外科慢性病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 月至2025年1月于我院小儿外科就诊的80例慢性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叙事护理。干预前后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和儿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STAIC)评估患儿心 理状态,并调查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CDI和STAI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CDI和STAI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显著 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P < 0.05)。结论:叙事护理可有效改善小儿外科慢性病患儿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 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PDF
  • 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

    王艳玲, 陈巧艺, 徐冬梅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与螺旋CT在急诊胸腹部创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两者的诊 断准确性与应用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我院急诊收治的200例胸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用DR与 螺旋CT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及后续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创伤的诊断准确 率、检查耗时及辐射剂量。结果:螺旋CT对胸腹部创伤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185/200),显著高于DR的71.0% (142/200)(P < 0.05);在脏器破裂诊断中,CT准确率达95.0%(57/60),远超DR的40.0%(24/60)(P < 0.05)。 但DR平均检查耗时(5.2±1.3)min短于CT的(22.5±4.8)min(P < 0.05),且辐射剂量(0.8±0.2)mSv显著低于CT的 (5.6±1.1)mSv(P < 0.05)。结论:螺旋CT在急诊胸腹部创伤诊断准确性上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复杂伤情评估; DR则具有快速、低辐射特点,可作为急诊初步筛查手段。两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升创伤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PDF
  •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

    兰世民, 王晓光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80 例HIE患儿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行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检查,包括结构磁共振成像、弥 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等,测定病灶体积、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脑血流量(CBF)等 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成像差异及该技术与传统影像手段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病灶体积平均为(5.2±2.1)cm³, 内囊后肢ADC值为(0.65±0.12)×10-3mm2 /s,FA值为0.31±0.07,病灶区CBF为(12.5±3.2)mL/100g/min,均显著低于 对照组(P < 0.001)。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对HIE早期病灶检出率达97.5%,高于超声的65.0%和CT的70.0%(P < 0.05);在病灶定位准确性(92.5%)和损伤程度评估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0.89)方面,均优于传统影像手段(P < 0.05)。结论: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可实现HIE早期精准诊断,在病灶定位、损伤评估及预后预测上优势显著,能 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PDF
  • 探讨以造口治疗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对肿瘤伤口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

    许秋焕, 张莹莹

    目的:分析肿瘤伤口中实施以造口治疗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肿瘤伤 口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均于2024年2月—2025年2月被我院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 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诊疗方式,研究组实施造口治疗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评估临床干预效果。结果:并 发症发生率比对,研究组为5.71%低于参照组的22.86%,P < 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理状态优于参照组,P < 0.05; 与参照组比较,研究组伤口愈合情况更优,P < 0.05;2组在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上,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 论:以造口治疗师为核心,对肿瘤伤口患者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的愈合,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PDF
  • 偏头痛患者疼痛发作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熊建伟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疼痛发作频率、强度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于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偏头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 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偏头痛 发作时的疼痛强度,通过问卷统计患者近3个月的头痛发作频率。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 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更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偏头痛发作频率与 PSQI总分呈正相关(r = 0.421,P < 0.01),疼痛强度与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维度评分呈正相关(r = 0.356、0.328, 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睡眠质量差是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β = 0.289,P < 0.01)。结 论: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发作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睡眠质量下降可能促进偏头痛的发作,临床中需重视对偏头痛患者 睡眠状况的干预。

    PDF
  •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

    周 娟, 丁金超, 徐冬梅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 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对照组(n = 60,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 = 60,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指标、住院 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等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AM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 增强CT技术与MRI在诊断肝癌准确性方面的对比分析

    马英杰, 李 原, 柏 璐, 吴 娜

    目的:探讨增强CT技术与MRI在诊断肝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 和MRI检查。将患者按照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增强CT检查)和对照组(MRI检查),每组60例。以病理检查结 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增强CT检查的准确率为85.0%,敏感性为88.3%,特异性为 81.7%;MRI检查的准确率为91.7%,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88.3%。MRI检查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 增强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RI在诊断肝癌的准确性方面优于增强CT,可作为临床诊 断肝癌的首选方法。

    PDF
  • DPP-4抑制剂长期使用的代谢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张天惠, 柳亚楠, 李 莹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其长期使用的代谢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DPP-4抑制 剂长期使用对机体代谢的多方面影响,包括血糖控制、血脂代谢、体重变化等,并对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进行全面 评估,涵盖心血管安全性、胰腺安全性、免疫系统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科学依据。

    PDF
  • 对比针对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采用X线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

    高兴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X线与CT在复杂性髋关节骨折诊断中的效果,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在骨折检出率 和分型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2例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 者均接受X线与CT影像学检查,且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统计X线与CT在骨折检出率和分型准确 性方面的表现,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X线对复杂性髋关节骨折的检出率为86.46%,而 CT为100%;在骨折分型方面,X线的准确率为78.13%,而CT为95.83%。CT在识别微小骨折线、评估骨折块移位及关 节面塌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CT相比X线在复杂性髋关节骨折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特别是 在骨折分型和术前规划中表现更为突出。建议临床上对疑似复杂骨折患者优先进行CT检查,尤其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中,可采用低剂量CT协议,以减少辐射风险。

    PDF
  • 疾控机构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现状分析

    沈晓迪

    本文依照基层疾控工作的实际情形,深度剖析消毒及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现况,目前工作面临资源配置失 当、技术管理发展滞后、公众参与不够积极等问题,财政资金的投入倾向应急处置,引发日常防控经费短缺,惯用的 监测手段难以满足精准防控需求,公众对自身责任方面的认知较模糊。深入挖掘其背后缘由,关注政策制度不完善、 社会环境复杂难测及机构内部管理有局限等层面,结合现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包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技术 革新与管理升级、完善政策保障并增进社会配合,意在增强基层疾控机构的防控本领,打造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壁,保 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PDF
  • 新生儿黄疸光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优化

    吴 奎

    新生儿黄疸光疗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的安全有效手段,但其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提升空间。本文系 统分析影响光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探讨当前干预策略核心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发现,操作流程标准化不足、设 备与环境管理精细度欠缺、针对不同风险及病理新生儿的个体化方案匮乏,是制约光疗效果的主要障碍。为此提出三 项优化策略:构建规范化操作体系以实现同质化;实施设备效能与环境的动态智能监控及质量改进;建立基于风险评 估与实时反馈的个性化调整机制。应用显示,这些策略提升了光疗效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体验,对提升光疗 精准性与有效性具重要临床意义。

    PDF
  • 多模式镇痛联合超前镇痛在肾肿瘤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术后效果分析

    陈晓霞, 闫 丰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联合超前镇痛在肾结核(肾自截)腔镜肾切除术中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患者康复 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5年6月于我院接受腔镜肾切除术的肾结核(肾自截)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模 式镇痛(非甾体抗炎药 局部浸润麻醉)及超前镇痛(术前1小时口服塞来昔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 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痛药物追加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及术后康复 指标(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镇痛药物追加用量减少(P <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 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联合超前镇痛可显著改善肾结核(肾自截)腔镜肾切除术后镇 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PDF
  •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郭裕林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 顺铂(TP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 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替雷 利珠单抗 TP方案,n = 40)和对照组(单纯TP方案,n = 40)。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 (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ORR为65.0%(26/40),高 于对照组的45.0%(18/40,P < 0.05);DCR为87.5%(35/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P < 0.05)。联合组中 位PFS为7.8个月,中位OS为14.2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5.6个月和10.5个月(P < 0.05)。两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 制、消化道反应为主,联合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疹、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5.0%,多为1-2级,可控。结 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P方案可显著提高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安全性可控,为晚期食管癌治疗提供 了新的选择。

    PDF
  •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王海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在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照组 采用传统触诊引导细针穿刺活检。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灵敏 度、特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3.3%(56/60),灵敏度为95.2%(39/41),特异度为90.9% (19/21),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0);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5.0%(45/60),灵敏度为80.5%(33/41),特异度 为63.6%(14/21),并发症发生率为11.7%(7/60)。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 细针穿刺活检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可靠 的依据。

    PDF
  • 急诊外科伤行清创缝合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陈巧艺, 王艳玲, 解 伟

    目的:探究改良清创缝合术在急诊外科创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 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200例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 100)与对照组(n = 100)。对照组实施 常规清创缝合术,观察组采用改良清创缝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瘢痕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 组伤口愈合时间为(7.8±1.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6±1.5)d(P < 0.05);瘢痕评分(2.3±0.6)分低于对照组 (3.8±0.8)分(P < 0.05);术后3天疼痛评分(3.1±0.7)分低于对照组(4.5±0.9)分(P < 0.05)。结论:改良清创 缝合术可有效缩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形成与疼痛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 脓毒症休克患者急诊液体复苏策略与疗效评估

    赵 凯, 杨 丽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急诊液体复苏的优化策略及其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到2025年5月于我院急诊收治的19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 两组:对照组(传统容量控制组,9例),采用常规晶体液复苏,目标尿量 ≥ 0.5ml/kg/h、平均动脉压(MAP) ≥ 65mmHg;观察组(目标导向优化组,10例),结合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等指标调整复苏方 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时间、器官功能恢复情况、28天死亡率及液体超负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 患者MAP达标时间、乳酸清除率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72小时内急性肾损伤(AKI)缓解率、机械通 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 0.05);28天死亡率观察组为20.0%,低于对照组的33.3%(P < 0.05);液体超负荷发生率 观察组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P < 0.05)。结论:基于目标导向的急诊液体复苏策略可更有效地改善脓 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器官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及液体超负荷风险,优于传统容量控制策略。

    PDF
  • 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困境及专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陈泽众, 李志刚, 聂佳颖

    文章深入剖析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现状,指出其存在维修资源不足、技术滞后、管理不规范及信 息化程度低等困境。基于此,论证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政策制度、资源整合、技术人才及信 息化等方面提出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

    PDF
  • 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分析

    王子豪

    目的:探讨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 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甲硝唑 左氧氟沙星)和对照组(单用左氧 氟沙星),每组60例。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临床疗效、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47/60,P < 0.05);治疗后联合组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下降幅度更大(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 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

    PDF
  •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中效果分析

    王少泽, 张 瑞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并与传统治疗方法对 比。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CM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 例)。观察组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采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的传统治疗方案。观察两组不同疾病分期患 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慢性期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观察组主 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主要分子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常 见不良反应多为轻度至中度,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率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率达 1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尤其在慢性期患者中优势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不良 反应可控,是CML患者更优的治疗选择。

    PDF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

    吴 军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在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遭遇现实问题,对医疗服务质量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造成 影响,本论文借助全寿命周期理论展开探讨,全面剖析医疗设备在规划采购、使用维护、报废更新等阶段的管理不足 之处,以及管理体系范畴内的系统性问题。基于实际针对性提出精细化管理策略体系,涉及科学论证需求内容、规范 操作和维护工作、完善物品报废标准等具体手段,同时审视策略推行面临的资金与人员挑战及对应的应对路径,讲解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目的是为基层医疗机构优化医疗设备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可操作的参照,协助达成 医疗资源的恰当配置与服务质量的上扬。

    PDF
  • 经脐单孔、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

    刘亚娟, 李 芳, 王娜娜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安全 性及美容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胆囊结石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 痛评分(VAS)、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美容效果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 < 0.05),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24小时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肛门排气 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 0.05);观察组美容效果评分显著高于 对照组(P < 0.05)。结论:观察组在美容效果和术后疼痛控制方面优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较长;两种术式均安全 有效,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及病情选择术式。

    PDF
  • 协同护理模式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李秋香, 张建欣, 尹小菊, 赵惠霞*

    目的:探究协同护理模式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5年 5月我院120例行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协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 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 0.05);穿刺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P < 0.05);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18.33%(P < 0.05);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的85.00%(P < 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该术患者,可缓解不良 情绪,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

    PDF
  • 分析产科门诊高危孕产妇的高危原因

    张贞玉, 杨 蓉

    本文聚焦产科门诊高危孕产妇,阐述其定义与分类,从年龄、既往病史与家族遗传史、妊娠并发症与合 并症、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高危原因。提出产前保健与筛查、孕期管理与干预、分娩期与 产后保健、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等保健措施与管理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探讨。旨在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供参 考,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

    PDF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赵建军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引起颈椎结构失稳,导致椎动 脉受压产生相应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主要表现以“眩晕”为主,诊断中易于脑 血管疾病混淆,近年来,一些脑血管病被误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例也时有报道,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椎动脉型颈椎 病的发病机制及明确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更加有利的理论指导,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临床误诊事 件发生。

    PDF
  • 老年主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杨仁从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主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收集并分析老年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 影像学及实验室数据,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早期诊断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评 估模型。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两者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辅助早期诊 断、治疗决策及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老年主动脉瘤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PDF
  • 临床检验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关键作用及未来发展

    罗 晶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个性化医疗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临床检验作为医学诊断的关 键环节,在个性化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临床检验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多方面作用,包括 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与预后评估等,并分析了当前临床检验面临的挑战。同时,对临床检验在未来个 性化医疗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推动临床检验与个性化医疗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PDF
  • HIV阴性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治和预防

    黄妤淼

    目的:为HIV阴性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提供最新诊治及预防方案,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从 而早期干预,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总结HIV阴性患者合并PCP的危险因素、临床表 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结果与结论:HIV阴性患者合并PCP的死亡率及重症率明显高于HIV合并PCP的患者,且 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传统染色法对PCP检出率低,更推荐用BALF和诱导痰标本进行PCR及mNGS检查提高检出率; 治疗首选SMZ-TMP,联合卡泊芬净时效果更佳;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尚存在争议;重症患者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改善预 后;高危人群尽早开始SMZ-TMP预防治疗。

    PDF
  •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的临床研究

    常 敏, 王晋宁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针对性干预策略的 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访期间 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发生CVD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未发生CVD的115例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 料,分析CVD危险因素,并对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策略,观察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 病史、血脂异常、贫血、蛋白尿水平、血肌酐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指标上存在显 著差异(P < 0.05);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综合干预策略可显著降低CVD发 生率(P < 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早期识别并实施综合干预策略, 可有效降低CVD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PDF
  • 小青龙合剂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临床效果分析

    李 旭

    目的:探讨小青龙合剂联合硫酸特布他林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 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特布他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青龙合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 疗效、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3%(P < 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PEF等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00%,观察组为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小青龙合剂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治疗支 气管哮喘发作期可增强疗效,显著改善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PDF
  • 社区居民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与护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

    张 瑞, 王少泽

    目的:调查社区居民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并基于调查结果优化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选取2024 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某社区18岁及以上居民6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 查,分析居民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护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策略。结果:社区居民慢性病预防知识总知 晓率为68.3%,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分别为75.6%、72.1%),冠心病、脑卒中预防知识知晓率较 低(分别为58.9%、61.2%)。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对知晓率有显著影响(P < 0.05)。结论:社区居民慢性病 预防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基于调查结果优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可针对性提升居民知识水平,促进慢性病预防。

    PDF
  • 探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提供急诊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

    徐冬梅, 解 伟, 王艳玲

    目的:探究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 1月-2024年12月于本院急诊科就诊处置的180例ACS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 90)与对照组(n = 90)。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急诊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效性指标、30天内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oor-to-Balloon时间(48.6±7.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75.3±9.8)min(P < 0.05);症状缓解时间(25.3±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2.1±7.5)min(P < 0.05);观察组30天内心血管不良事件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为ACS患者提供系统化急诊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效率,降低心 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PDF
  •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

    茹劲松

    本文对儿童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进展做了系统说明,全球发病率受地 域、年龄等因素影响,差异十分明显,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使用等因素,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诊断 凭借多种检查手段,治疗采用基础管理、药物、内镜等途径,个体化跟新兴疗法成为发展的趋向,研究面临早期诊断 有难度、耐药以及新兴疗法验证不全面等挑战,未来要把精力放在创新技术研发与多中心协作上。

    PDF
  • 轮状病毒感染致儿童腹泻的益生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效果观察

    杨佳文

    目的:探讨益生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致儿童腹泻的临床效 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 例)与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补液及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 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排便次数、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有效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儿粪 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腹泻持续时间、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呕吐缓解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P < 0.05);治疗后治疗组粪便 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P < 0.05)。结论:双歧杆菌 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致儿童腹泻可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提高病毒清除效率,减轻炎症反 应,临床疗效显著。

    PDF
  • 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郭 锦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 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化西医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麻杏石甘汤。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长、治疗有效率、实验室检测指 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改善幅度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复常时间(3.2±1.1)d、 咳嗽缓解时间(5.8±1.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5±1.8)d,均较对照组(5.5±1.4)d、(8.2±1.7)d、(9.0±2.0)d 显著缩短(P <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3%(P < 0.05)。经治疗,观察组C反 应蛋白水平由(28.6±5.2)mg/L降至(8.2±2.1)mg/L,白细胞计数由(12.5±2.3)×10⁹/L降至(7.8±1.5)×10⁹/L,指标 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辅助常规 西医治疗可有效缩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症状持续时间,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炎症指标,且用药安全性可靠,具有临 床推广价值。

    PDF
  • 基于肠黏膜屏障保护的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在结肠肿瘤术后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张云鹏, 杨学强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Glutamine-enriched Enteral Nutrition,Gln-EN)在结肠肿瘤术后患 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60例结肠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肠 内营养)和观察组(30例,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如二胺氧 化酶(DAO)、内毒素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更显 著,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炎症反应减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 < 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 养可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结肠肿瘤术后患者的预后。

    PDF
  • 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及临床意义探讨

    杨绍贤, 杨小燕

    目的:探讨乳腺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在 我院就诊的疑似乳腺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诊断方法(如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检查等)与多种 新技术(如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乳腺动态增强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分子 标志物检测等)进行早期诊断。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并分析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 优势与局限性。结果:新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乳腺动态增强MRI在检测 微小病灶和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准确性为92.67%,敏感性为95.24%,特异性为88.89%;PET-CT 在发现远处转移和评估全身肿瘤负荷方面效果良好,准确性达90.33%,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85.71%;分子标志 物检测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准确性为89.67%。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新技术能够更早 地发现乳腺癌,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多种乳腺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 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为 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PDF
  •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的新策略与临床疗效评估

    林佳明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的新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12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GnRH-a联合腹腔镜微创手 术 个性化康复管理”新策略,包括术前GnRH-a抑制异位病灶、腹腔镜下病灶切除与神经阻断,术后辅以低频神经 电刺激及个性化疼痛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保守治疗(孕三烯酮/地诺孕素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结果:治疗后 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由(7.2±1.3)分降至(3.1±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1.1)分(P < 0.01),总有效率 达93.3%,高于对照组的68.3%(P < 0.01);观察组EHP-30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12个月复发率(8.3%)显著 低于对照组(28.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5.0%,低于对照组的30.0%(P < 0.05)。结论:“药物-微创-康复”联 合新策略在疼痛控制、生活质量提升及远期疗效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为临床提供了更优化的疼痛管理方案,且安全 性较高。

    PDF
  • 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分析

    鲁 华, 江东鸿

    放射医学技术涵盖X线、CT成像及放射治疗,凭借电离辐射实现疾病诊断与治疗;医学影像技术包含 MRI、超声、核医学成像,借助非电离或特殊成像原理提供影像信息。二者均为现代医学诊疗关键支撑,在疾病早期 筛查、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推进,多模态融合与分子影像技术蓬勃发 展,推动其向更精准、高效方向迈进,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诊疗水平。

    PDF
  • 超声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快速评估作用

    汪 洋

    儿科急腹症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且病因复杂多样,快速准确的诊断对患儿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超声 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发挥着快速评估的关键作用。本文深入剖析超声在儿科急 腹症诊断中的技术优势,详细阐述常见儿科急腹症的超声表现,介绍超声快速评估的规范流程与方法,旨在凸显超声 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参考。

    PDF
  • 超声在儿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李 娜

    本文深入剖析超声在儿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超声技术持续革新,其在儿科领域应用 愈发广泛。本文分析其在儿科肌肉骨骼系统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同时探讨提高超声在儿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 中准确性的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参考,推动超声在该领域诊断的进一步发展。

    PDF
  • 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与防治策略

    张 鑫

    目的:分析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某院收治的1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在传统术式基础上改良固定策略(数字化导板辅助复位、选择弹性 模量接近骨组织的钛板、强化术后个性化口腔护理及影像学复查)。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钛板松动、神经 损伤)、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咬合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0%(3例),显著低于对照 组的28.3%(17例,χ² = 16.52,P < 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2±1.5)周,短于对照组的(12.8±2.1) 周(t = 7.36,P < 0.01);术后6个月咬合功能恢复评分观察组平均(9.1±0.8)分,高于对照组的(7.5±1.2)分(t = 8.12,P < 0.01)。结论:改良固定技术联合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可显著降低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 率,加速骨折愈合并改善咬合功能,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DF
  • 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的指导与管理策略

    黄 青, 叶青青

    文章聚焦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阐述其概述,详细探讨运动、饮食、心理、用药的指导策略,以及 健康档案建立、家庭社区支持、远程监测等管理策略。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分析效果,旨在为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 康复水平提供全面参考,助力患者康复与生活质量改善。

    PDF
  • SSRIs联合益生菌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芳琴

    目的:探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联合益生菌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2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门诊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 组给予SSRIs单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 多样性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SSRIs联合益生菌治疗抑郁症可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抑郁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 用价值。

    PDF
  •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方式的作用分析

    方 柳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方式在提升药物使用规范性、改善患者治疗效 果及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2023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200例需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管理,观察组在此基 础上引入临床药学干预,涵盖用药前评估、方案优化、过程监测及患者教育等环节。通过对比两组的抗菌药物使用 合理性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临床药学干预的实际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抗菌药物适应症符合 率、用药剂量准确率、疗程合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 0.05)。结论:研究表明,临床药学干预方式 可通过系统性优化抗菌药物应用流程,显著提升用药合理性,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对推动抗菌药物 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PDF
  • 对糖尿病前期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

    胡朵妮, 赵惠霞, 陈 燕, 杜浩慧*

    目的:探究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超重及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 12月我院200例此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实施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运动、行为矫正),干预周期1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BMI等指标及糖尿病转化率。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FPG、2hPG、HbA1c、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BMI下降幅度大于对照 组,糖尿病转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超重及肥 胖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血糖血脂代谢、降低体重、减少糖尿病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PDF
  • 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解 伟, 徐冬梅, 陈巧艺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我 院急诊科就诊的240例急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整体护理,n = 120)和对照组(常规护理,n = 120)。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结 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5.2±1.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8.7±1.8)min(P < 0.05);抢救成功率93.3%高于对照组 的80.8%(P < 0.05)。结论: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 率,值得在急诊急救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PDF
  • 袋鼠式护理早期干预晚期早产儿的应用研究

    龚静文

    本研究针对晚期早产儿(胎龄34-37周)的护理问题,探讨了袋鼠式护理(KangarooMotherCare, KMC)早期干预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通过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心率、呼吸、血氧饱和 度、体温、每日奶量等生命体征数据,评估了袋鼠式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袋鼠式护理不仅稳定了晚期 早产儿的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并增强了母亲的育儿信心。本研究 为晚期早产儿的护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PDF
  • 气传花粉播报平台在过敏性鼻炎预防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杨 丽, 张静虹, 赵 丽

    目的:探讨气传花粉播报平台在过敏性鼻炎预防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24年1月1日本院建立了 气传花粉播报平台,并开始花粉收集、浓度监测及播报工作,收集2024年~2025年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获得的全 部花粉数据和全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时间的花粉浓度及种属信息,并统计观察期内过敏性鼻炎 发病情况。结果:研究期间秋季日均气传花粉浓度(168.25±31.56粒/1000mm²)最高,显著高于夏季(131.82±28.25 粒/1000mm²)、春季(134.25±30.86粒/1000mm²)(P < 0.05);春季、秋季日均气传花粉浓度次之。研究期间春季 过敏性鼻炎接诊患者占比(45.16%,14/31)最高,显著高于夏季(22.58%,7/31)、秋季(22.58%,7/31)和冬季 (9.68%,3/31)(P < 0.05);夏季、秋季日过敏性鼻炎发病浓度次之。结论:气传花粉监测显示,花粉浓度存在高 峰季节,与临床过敏性鼻炎接诊率变化基本一致,气传花粉播报平台可为过敏性鼻炎防控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指导 高危群体做好防护,降低其发生率。

    PDF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治疗探讨

    景芳云, 李 鹊

    目的:评估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对儿童肺炎支原体 感染采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治疗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PDF
  • 肺结核患者呼吸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

    郭 丹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肺结核患者呼吸功能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其分为训练组与 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呼吸肌力训练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表明:训练组的肺活量,用力呼气量 及呼吸困难评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显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指出呼吸肌力训练可有 效地提高肺结核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PDF